教育发展的那些不平衡和不充分(光明日报)
作者:安雪慧《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3日 13版)
【思想汇】
编者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这一对矛盾,是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2017年12月12日本版刊登了《对基础教育中的平衡与充分发展的理解》一文,从基础教育的角度对这一矛盾进行了阐释。延续这一探讨,本文作者从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进行了细致的解析,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不平衡”既有短板,也有整体中的局部短缺
从整体看,不平衡主要体现为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短板,体现为整体中的局部短缺。
首先是区域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教育和农村教育得到明显增强,但与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截至2016年底,已有1824个县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评估认定,占全国总数的62.4%。仍有约三分之一的县区没有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且在一些已经完成均衡督导评估的县区,在一些教育发展指标上,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仍有提升空间。在我国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教育不但承担自身系统的全面提升,还承载着如何在贫困地区“扶智”“扶志”、有效实现“精准扶贫”的基础攻坚任务。也就是说,教育是解决好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补齐短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应继续实行倾斜政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抬高底部、夯实基础,让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都是解决教育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战略策略。
其次是教育层次结构中的不平衡问题。从各层级看,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和弱项。十八大以来,各级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比2012年提高12.9个百分点,达到77.4%,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比2012年提高1.6%。义务教育高水平普及,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6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7.5%,比2012年提高2.5%,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但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发展短板。同时,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未来将产生新的入园高峰。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婴幼儿看护和学前教育是决定未来儿童认知水平、情感发展、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基础,是其他教育阶段无法弥补和替换的;高中阶段教育是提升未来劳动力素养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基础。因此,解决好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平衡与协调问题,是有效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结构整体优化、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第三是不同学习教育群体中的不平衡问题。十八大以来,在“一个都不能少”“人人都出彩”的战略布局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关注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平衡发展。儿童就学环境改善,各级教育的女性参与率持续提高,性别差距基本消除;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障碍逐步消除,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在学生资助方面,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6项新的资助政策,完善了11项原有资助政策,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在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优质就学机会方面,国家实施了高校定向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计划,覆盖所有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国家实施了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5个百分点以内。这些成果,都切切实实地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教育获得感。但由于多种原因,现实中不同群体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仍然存在。比如,不同年龄群体对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参与程度不同,文化程度越低者,继续学习的参与率越低;不同职业群体对继续学习的参与率也存在较大差距;针对学习困难和特殊儿童的关注度仍然需要加强;寄宿制学生的健康发展还需进一步关注。
第四是教育改革的不平衡问题。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是深入推进教育整体性改革的重要路径。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些地方条件成熟,改革力度大,有些地方则进度缓慢;有些领域改革力度大,有些领域则仍在起步阶段。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攻坚阶段,必然会触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管理机制方面,有些地方已经切实简政放权,大力减少行政部门对正常教学的干扰,放管结合,释放了教育活力。但在一些地方,学校仍然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在应付检查工作。在课程改革方面,随着区域间教育资源的逐步均衡,课堂内部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一些地方逐步开始选课走班、智慧课堂等新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有些地方仍然存在各种忧虑和困难。有些困难不是硬件资源方面的,而大多是软资源方面的。比如,学校虽然实现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资源的全覆盖,但在设备的使用率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有些学校设备闲置情况严重,这既有缺少可以使用这些设备教师的原因,也有学校对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缺乏主动性方面的原因。这种改革的不平衡使得教育供给侧改革不能整体推进,影响到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不充分”既有热点难点问题,也有战略性问题
不充分主要体现为局部中的整体发展不够,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教育需求、满足每一个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体现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引领作用还不够,既有热点难点问题,也有战略性问题。
首先是教育质量提升中的不充分问题。在教育领域,质量性矛盾体现为人们对“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要转变,择校问题、大班额、课业负担都是与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要紧密关联。十八大以来,教育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被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高,让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努力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问题。但从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看,优质教育资源仍显得不充分、教育质量仍需不断提升。这就要着重在质量上下功夫,把质量做强,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开展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的督导评估工作,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后,逐步扩大均衡发展范围,巩固基本均衡发展成果,进一步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启动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标杆,不仅要求扩大有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更要求把工作重点摆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关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其次是满足人们多样化教育需要中的不充分问题。由于学生不同特征和家长多样的需要特征,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在获得机会公平的同时,让每一个孩子获得适合自身的教育成为未来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未来课堂不是校园、教室、教师的简单组合空间,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固定教材的传统教育和学习模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处处可学、灵活时间、自定学习进度和内容的现代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比如,一些学校和地方探索的选课走班模式、移动终端课堂、智慧课堂等等。从机会公平到教育获得感的公平,就是教育体系中的学校和课程丰富、多元,课堂组织和形式多样,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孩子成才,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多样化、个性化的课堂除了组织形式上的变革之外,还有一个重大变革就是教师角色。教师不再是传统的课程讲授者,而是将工作重点放在与学生情感互动、创新互动以及其他综合互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更体现为一位协助者。当然,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教育,是一个长远工程。
第三是学校面对新技术新课堂准备不充分问题。人工智能作为未来社会的引领性技术,正在引致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推进教育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迅速跃升,为未来新型学校的出现和新型教育生态系统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多种智能技术、平台开始深入课堂和学习过程,已经对学校教育教学和课堂产生了深刻影响。有些已经成功成为连接城乡学校和校级之间教师名师资源共享的桥梁。而且,技术资源不仅可以解决教育资源和机会的不均衡,更为教育如何适应新时代及教育创新提供了新渠道。在教学实践中,人工智能可以协助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的判断学业水平、阶段及兴趣,这些个性化的智能评测和个性化服务,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和针对性。但人工智能究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是作为扎实基础教学的替代还是补充,都需要深入研究。哪些可以机器做?哪些需要教师做?那些必须是学生自己做?如果将人工智能作为知识传递的辅助工具,那么教师就可以有更多精力来关注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办好网络教育,就是对新技术下的新课堂提出了新要求。网络课堂不是简单的接入互联网,而是实实在在的课堂革命。
第四是教育面对未来社会发展转型的关注度不充分问题。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一直适应着社会的需求,从而使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也在如何满足社会经济产业结构需求和转型问题上。那么在新时代,教育如何主动助力社会转型呢?教育要有新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关注教育的未来、时代的未来、社会的未来,从更宽的视野和格局来关注教育内部的改革,找准教育在新时代的新定位。在这个新坐标中,教育要有新作为,就必须以未来为导向,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增强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担负起历史使命,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必须跳出教育谈教育,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未来整个社会发展转型的角度思考教育,设计学校课堂,规划课程,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就成为未来社会的引领者,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先行者。
总之,这些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努力解决好这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获得感内涵更加丰富。
(作者:安雪慧,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部主任、研究员)
版权所有 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 2010 苏ICP备10204645号-15 后台登录
校址:苏州市干将西路1358号 邮编:215004
校长信箱:sztjbzx@163.com,监督电话:0512-8716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