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虚此行。
5月初,我到常熟中学开会,遇到了第一中学的陆老师,她问我是否参加深圳的课改会议。我说,早就收到了通知,看样子活动不错,但我目前两个班课太多,每周18节课,调课、补课实在是太麻烦了。她给了我代课的建议。代课几乎没有可能。我又看了下课表,会议时间涉及周四周五的课,一天做卷子,一天调课,还是比较容易操作的。我找蒋校商量此事,蒋校非常支持我们外出学习,并建议我们和一中高二备课组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后来,果真调了一天的课,竟动了四个老师的课,当时非常不好意思。我和一同外出的王老师内心都有些惴惴。这样大动干戈,除了调课、看课,还要牺牲两天休息时间在路上奔波,究竟值不值得呢?
周四早上7点半,我们就出发了。从苏州坐高铁赶到虹桥还算顺利,飞机降落宝安机场也没有晚点。从机场到宾馆30多公里就有些麻烦了,中间需倒一次地铁,再步行1.4公里。深圳闷热潮湿的空气,逼出一身身的汗。好容易找到宾馆,却被告之没有晚饭吃。而且,所有会议期间用餐全部自己解决。我们有些不快和失落。
不过,其后两天的10节观摩课和4场微报告结束后,所有的不快和失落都烟消云散了。我们一致认为:不虚此行。
同行的王老师对程少堂先生的“封山之课”《学会抒情》印象深刻,她一再和我念叨:老爷子有一种率真的偏执。据说,广东工作的高中语文老师,如果没有听说过“程少堂”这个名字,一定属于孤陋寡闻。程老师从事高中语文教育长达30年,创造了“语文味教学法”。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教会学生几种抒情的方法,以及注意的细节。按照“一语三文”的框架,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四个点,一是语言层面的标点符号的使用,二是文章层面的虚词的使用,三是文学层面的景物描写,四是文化层面上的松静柔和慢。
程老师的语言很有感染力,让会场笑声不断。比如他对学生说:“问号是我最讨厌的标点符号之一。”紧接着又说,“感叹号是我最讨厌的标点符号,没有之一。”“课堂上教师能够赏析的句子一般不是好句子,真正的好句子是无法赏析的。”在程老师看来,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抒物的时代”,物质化、功利化的追求时刻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取向,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还有一部分人充满理想主义的情怀,那也是灰暗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这抹亮色是什么?无疑是文学。“在蔑视抒情的时代学会抒情”这句话,引发了众多老师心灵上的震撼。不到现场,无法感受当时的震撼。
在普遍使用PPT的时代,李政涛老师的讲座就有些特别了。他并没有现成演示文稿,打开一个空白文档,一边讲述,一边敲出内容,不徐不疾。题目、关键词句一一呈现,融讲、写、记为一体。这种方式非常舒展,是我喜欢的风格。
李老师认为,好课要有课感:推进感、纵深感和生长感。他的微报告即是《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有生长感的课和无生长感的课有何区别?李老师认为,无生长感的课是滑冰课,是漫游课。看似花样百出在滑行,其实是原地踏步。有生长感的课是刨坑课,攀岩课,拔节课。是一课一得,是师生共同经历探险、冒险的旅程。他认为: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如何让课堂有生长感,无非清细二字。最重要的“清”就是思路清晰:学情、内容、目标、方法、环节、指令都需要清晰到位。如:好的目标要单刀直入、孤军深入、精确打击。
要做到思路清晰,课前就要想明白三个问题:1.“挑战点”。一节课要挑战什么?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2.“突破点”。这节课要突破什么?突破师生难点和障碍点。比如难点设计,什么是难的?难在哪里?障碍在哪里?带着学生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3.“提升点”。怎样才能实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我又记起李老师在暑假上海培训的相关内容,谈及什么是好课的评价标准。在讲课期间,李老师还盛赞了南京的吴非老师。我对李老师的印象,终于连成了一片。
李老师引崔峦教授的一句话来评价好课:“看一节课,不看课堂是否活跃、热闹,看学生一节课下来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此外,还要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三是看有无生长感。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此外,李政涛老师还提到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形式化、表演化、平庸化、模式化、低效化。小组合作学习是现在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有了分工,才会有责任;有了责任,才会担当;有了担当,才会有更快的成长和发展。我注意到,李老师提到了他研究的合作学习的24个细节,我曾在2016年时听到他讲14个细节。这两年合作学习的研究成果,我几乎一无所知。很希望能从更多渠道,了解李老师他们研究的合作学习的24个细节。
李老师希望公开课要上成家常课。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公开课虽最能锤炼人,家常课最养人。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接地气,有缺撼,更有发展的空间。我们在成长,学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
针对这次在深圳的活动,有位同行总结得好:收获满滿,感触颇深。高规格,高品位;大师集,大智集;挑战型、本真型;超越型、成长型,引领课堂变革的新发展。我当时就有了很深刻的感悟,如果我们闭门造车,不出去开眼界、长见识,在教学上不调整、不改进,很快将被淘汰。
10节观摩课和4场微报告,可圈点处还有很多,仍需慢慢梳理、消化。
深圳炙热的阳光灼伤了我的脖颈,我的心却如沐春风。
不虚此行,果然。
版权所有 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 2010 苏ICP备10204645号-15 后台登录
校址:苏州市干将西路1358号 邮编:215004
校长信箱:sztjbzx@163.com,监督电话:0512-87162187